不銹鋼換熱器管的制造過程需對全流程關鍵環節進行嚴格把控:
從原料端開始,需精準控制不銹鋼坯料的成分,確保鉻、鎳、鉬等合金元素含量符合對應牌號標準(如 304 需鉻 18.00%-20.00%、鎳 8.00%-11.00%),同時嚴格限制硫、磷等雜質含量(通常要求≤0.03%),避免雜質導致管材焊接性能下降或出現晶間腐蝕隱患,原料入廠前需通過光譜分析、化學成分檢測等手段驗證,確保材質真實性。
進入成型環節,無論是熱軋穿孔制管還是冷拔冷軋成型,都需控制好工藝參數以保證尺寸精度:外徑偏差需控制在±0.1mm以內,壁厚均勻度偏差不超過標準值的10%,避免因壁厚不均導致后續使用中局部應力集中、換熱效率失衡;同時需監控成型過程中的變形速率與溫度,防止過度加工造成管材力學性能劣化,比如冷拔時若變形量過大,易使管材出現加工硬化,需通過中間退火工藝恢復韌性,退火溫度需精準控制在 1050-1100℃,保溫時間根據管徑調整,確保組織均勻。
焊接環節(針對焊管)是質量控制的重點,需采用 TIG 焊(鎢極惰性氣體保護焊)等高精度焊接工藝,控制焊接電流、電弧電壓與焊接速度的匹配,確保焊縫熔深充足、無氣孔、夾渣或裂紋等缺陷。焊縫若存在缺陷,會成為腐蝕起點,在換熱器的冷熱交替環境中極易發生泄漏;焊接后需進行渦流檢測或射線探傷,對焊縫質量 100% 篩查,同時通過固溶處理消除焊接熱影響區的應力,防止晶間腐蝕產生。
熱處理環節直接影響管材的最終性能,需根據牌號特性制定工藝:如 316L 需經過 1050-1150℃的固溶處理,快速冷卻(如水冷)以抑制碳化物析出,保證其耐蝕性;而用于高溫場景的 321 不銹鋼,需控制穩定化處理溫度(850-900℃),確保鈦元素充分與碳結合,避免高溫下碳與鉻結合導致貧鉻區。熱處理后需檢測管材的力學性能,確保抗拉強度、屈服強度及伸長率符合設計要求,比如 304 不銹鋼換熱器管的抗拉強度需≥515MPa,屈服強度≥205MPa。
表面處理與潔凈度控制同樣關鍵,需通過酸洗、鈍化工藝去除管材表面的氧化皮與油污,形成均勻的鈍化膜(厚度通常 5-10μm),增強耐蝕性;內壁需進行拋光處理,控制表面粗糙度 Ra≤0.8μm,粗糙度過高會導致介質中的雜質附著結垢,降低換熱效率,甚至引發局部腐蝕;最后成品需經過水壓試驗(試驗壓力為設計壓力的 1.5 倍),確保無泄漏,同時進行外觀抽檢,排除表面劃痕、凹陷等影響使用的缺陷,全過程需做好工藝參數記錄與質量追溯,確保每一根管材都符合換熱器的工況使用要求。